丙字卷 诗酒趁年华 第二十二节 约稿-《冯紫英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方有度走了,满怀希望和激情的走了。

    后半顿酒基本上围绕着这篇文章该如何写来探讨了。

    准确的说,不是探讨,而是受教,方有度已经感受到了如果自己在这上边能有突出的表现,也许自己这个位居末列的三甲同进士,未必就不能留在京中。

    而按照惯例,他这种排序靠后的同进士基本上在观政期结束之后,都是要回到地方去的,去担任推官或者知县应该是正常去向,而且观政时间基本上都要干满三年。

    但如果有了突出表现,那便不一样了,内阁阁老,六部堂上官,甚至皇上,如果博得他们的关注甚至青睐,那一切都不在话下。这也是这帮观政的进士和同进士们的最大动力。

    对于这类总结性文章,冯紫英前世中从政几十年不知道写过几百几千篇了,如何抓住核心,突出重点,点燃爆点,吸引眼球,这都是轻车熟路,信手拈来。

    方有度好歹也是进士,文采辞藻都没问题,遣词用句甚至都比冯紫英更厉害,关键就是没经验。

    这种新东西,估计也从来没有人干过,这个年代绝大多数人都是夹杂在自己奏章、奏折里边零散性的表述自己的意图,而像这种系统化有针对性的提炼加工,估计就真的是第一遭了。

    本来还想留方有度再喝一会儿茶的,但方有度早就坐不住了。

    估计他今晚回去又得要熬夜,不过冯紫英也提醒了他,不急于一时,写出来之后先自己反复锤炼,最后再拿给自己审稿,时间还很宽裕。

    一份《内参》,怎么可能只有一篇文章?当然要内容丰富了。

    不求面面俱到,但是起码要做到让更多的人留下深刻印象,尤其是这是创刊号。

    既然打定主意要干这事儿,那就要准备周全,这样一份出自于翰林院的《内参》,铁定是要载入大周史册的。

    但如何来真正将这份刊物的从萌芽到培育,再到发展壮大,乃至发扬光大,这里边还有不少坎儿要迈。

    首先要获得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事的黄汝良的认可。

    没有他点头,这份《内参》永远别想出头,另外这类文章大多涉及到一定朝廷政务,相当多还是较为敏感的话题,肯定需要一定程度的保密,那么如果要印刷出来,那就不能在外边去。

    翰林院有自己的印刷作坊,主要是为印刷史书和经义提供服务,技术不错,但是规模并不大,冯紫英觉得这也许是未来这个领域的一个契机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天里冯紫英都疯狂的忙碌起来。

    除开方有度,还有郑崇俭和王应熊,自然也少不了练国事和许獬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