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当然,虽然如今太学弟子里一半多出自武将之家,可是现如今,出自史家的入室弟子,也比往年多了一倍。” “只是武将之后,即便曾经习字多年,但终究是对秦律理解不够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地方选拔前来的弟子,他们虽然出生庶民之家,可是从小勤学,可是因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,现在都在勉室。” “勉室内的弟子,学习的时间更长,配备的律史也更多。” “《秦律十八种》‘内史杂’规定:不是史的儿子,不能到‘学室’去学习。如今我秦国广开门路,史的人数越来越多,对吏的数量要求也越来越多。” “《秦律》规定,下级小吏即使会书写,也不能从事史的职业。” “那这些吏,只能从当地的百姓和原先六国的府室中挑选。这样一来,地方的史吏队伍便越来越强大,对地方的管理也自然是越来越高效。” 扶苏听了也高兴,这些微小的变化,在秦国只要再坚持十年,到时候必定能起大用。 “看得出来,太学上下在这件事上费力不少。回去之后,我再向君父禀明此事,诸位都是有功之人。” 众长史、律史听了,都站出来向扶苏作揖道谢。 设立一座太学,整理文字,扩大秦吏规模队伍,扶苏就是这些文吏的衣食父母。 就因为这样一座太学,又设立了无数的职位,满足了更多士人的欲望。 即便这个太学,是由秦法家掌控,但是已经很不错了。 太学,这是扶苏的心血,也是未来秦国扭转败局的关键。 “你方才说,这吏即便会书写,也不能从事史的职业。这是为什么?” 律史郜一怔,“这是祖宗之法。下吏能书者,毋敢从史之事”)。我秦国的史过去基本上是世袭的,只有父亲是史,儿子才能进入学室去学习,也才可能在长大以后获得做史的资格。” “在太学的弟子,被统称为学僮,他们从被送进来开始就要这里日复一日学习秦律,为的就是获取史的资格。” “只有当学僮满十七岁以上,才能开始试。讽籀书九千字,乃得为史。” “讽本义是指背诵默写,而“九千字”是获得史资格的国家规定考试里默写的范围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