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这小子,坏的出水了。-《我公子扶苏,请始皇退位!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  寒秋已至,帝国百万大山,山顶处都被涂抹上了鲜艳的红。

      枫林浸染,万山红遍。

      只是在万水千水,高低起伏之间,十多条宽阔笔直驰道以咸阳为中心,辐射四方。

      秋雨连绵,道路上十分泥泞。

      这几天的驰道上,满满当当的都是车辙印和马蹄痕。

      战场上的斥候们,现在争先恐后抢着要做邮人。

      秦汉时期的邮,设置在交通要道,只负责传递制书、急书等重要官府文书。

      邮人由邮所在乡的长官从当地平民中选用,并报请县令或县尉批准。

      每一邮的邮人数量、邮与邮之间的距离等,都有具体规定。

      不过,现在去争抢这个差事,好像有点晚了啊。

      有识之士早在五年前就来转职抢这个差事了。

      太平的时代一旦到来,如何营生就是人们心头的大事。

      邮人在马上插上令旗,在箱子上刻上官府极好,标明情况紧急与否。

      邮人们大张旗鼓,就是山林里的盗贼,也不会去抢夺。有时候绿林好汉,比官差们讲义气多了。他们比官府都要懂得如何区分邮送的文书急件轻重缓急,随之有所取舍。

      黥布返回了荆地,去了九江郡,他带着他的弟兄们,在山林间游荡。

      看到最近邮人一天快马加鞭送三回信,黥布感到有些奇怪,就让人入城打听,到底最近发生了什么事。

      “老大,秦始皇禅让皇帝位给太子扶苏了,现在是二世称帝了。”

      黥布正闭着眼,手里搓着两个抢劫来的铜丸活动手指,听到这个消息,他的身子僵了一下。

      “二世称帝了。”

      黥布的眼睛慢慢地睁开了。

      “我过去在咸阳的时候听说,恒阳君这人,想要在天下推行仁义的政策,他偏向儒家、墨家的学说,认为庶民不是愚蠢的家伙,应该让他们读书识字。”

      “不知道这个人继位之后,表现怎么样?”

      黥布的追随者一听,两眼瞪得像铜铃,“他上来就恢复了谥法,还说从今以后,改天下民众‘黔首’称号为‘百姓’。”

      黥布手里的两只铜丸,忽然间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  他脸上被用尖锥子刺过的地方,新长出来的肉像是一条条肿大的蛆一样,布在他的脸上。

      眉头一皱,面容有些骇人。

      “百姓……恢复谥法。”

      黥布的眼珠快速地转动,手里的铜丸又开始在手心里飞速的旋转起来。

      “走,看看去。”

      黥布起身。

      “入城怕是有危险啊?”

      “笨蛋!庶人要是知道这件事,所有人都会出来。大家都会出来,监门就会目不暇接。我们就可以轻轻松松混进去。”

      “唉,对啊。老大真聪明。”

      黥布赶着去看告示。

      项氏一族的子弟们,正在九江会稽郡啊。

      称呼黔首为百姓,在这个历史上秦末时期,贵族和庶民的身份之别,一直是压在天下庶人心头的大山。压了几千年了!

      忽然间,来了这么个小白脸,把庶民的称号从黔首改成‘百姓’。

      那一刻起,扶苏就是庶人心目中的光!

      一时间,人人为此事奔走相告。

      上一次庶民们这么高兴,还是扶苏的父亲嬴政剿灭了燕国和齐国,宣布天下一统,统一度量衡的时候。

      会稽城内,大街小巷上,柳树旁边堆着好几堆车轮。有的车轮大,有的车轮小。还有不少方升,有的大,有的小。

      每一个废弃的工具背后,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,官与民之间矛盾纠纷。

      但是,这些工具,最终成为了历史。

      秦始皇想要打造的标准度量衡,最终是失败了。最伟大的理论,也拗不过各地百姓们参差不齐的生活环境实际状况。

      项梁拉着已经和他长得一样高的少年,在告示栏前观望。

      项羽读着这上面的文字,大庭广众之下道,“花里胡哨,他就爱搞这些没用的。”

      不止项梁望着项羽,群众们也都回头望着这少年,一位年长的婶子露出和蔼的笑容,“年轻人,不能这样说话啊。虽然只是个称呼,可是我们听着心里舒服啊。”

      项羽是个贵族,即便是落魄的贵族,那也是贵族。

      家族的荣耀传承了近乎数百年,也将高人一等的骄傲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少年的骨子里。

      他自然不会理解庶人的喜悦。

      项羽惊讶地望着这个婶子。

      过去可没有庶人敢随意地这么对他说话。

      项羽,在历史上他是个豪迈的英雄,英勇无畏。但是在民众眼中,他只是个不懂得变通的贵族。

      这才是历史上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。

      项梁望着围着告示看的庶人越来越多,心里忍不住生起对秦二世的敬佩之情。
    第(1/3)页